透過人力銀行找工作,因薪資條件大多表示「面議」,卻常因雙方對薪資預期落差太大而破局,讓求職者白忙一場。昨日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「就業服務法」草案,規定如薪資未滿4萬元,徵才啟示須公開薪資級距,不得註記面議。雇主如未依規定揭露薪資級距,最高可開罰30萬元。
國民黨籍立委林為洲表示,徵才公告薪資僅寫「面議」,使得勞資雙方資訊不平等,面談後求外勞仲介職者才發現薪資太低而破局,無疑是浪費雙方時間,因此提案薪資未達4萬元,雇主徵才薪資不得寫「面議」,讓求職者應徵前就能適當外勞仲介評估。同為國民黨立委的陳宜民更表示此草案將「有助於人才流動」,提供透明資訊供求職者比較,雇主不敢怠慢勞工。倘若草案通過,雇主未按規定執行,可開罰6萬元以上、30萬元以下。
台灣這座小島,先後容納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異鄉人,或渡海前來開墾,或因戰爭來到此地。自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後,這22年來隨處可見越來越多東南亞臉孔。身處多元環境的我們,是否準備好了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會,能彼此理解,互相學習且共同生存?男性移工多半從事漁工農務、進入工地或工廠,彌補了台灣基層勞力的缺口;將近九成的女性移工則進入醫院或家庭擔任看護或幫傭,肩負起原本應由國家福利承擔的長期家庭照顧工作。全球化下流動成為常態,人們跨越城鄉甚至國界以獲取更好的生活,無論是中國的北漂族、到鄰近國家當「台幹」的青年,或在政府廉價勞動力輸出政策驅使下大批離鄉打拼的印尼人,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對此,有勞團樂見其成,認為是「好的方向」,能解決勞資雙方資訊不平等;不過也有勞團認為低薪才是問題的核心,政府應將重心放在改善低薪。有民眾直言希望雇主公告的級距區間範圍草案也能有所規範,避免區間設太大,根本沒意義;但也有民眾擔心,草案通過後,設下了薪資底線的同時,也限制了薪資的上限。
而有人力銀行和雇主對此草案則大力持反對意見。根據報導,yes123求職網表示,徵才的企業有8成薪資都是寫「面議」,除了保留談判薪資的彈性,一方面更是擔憂競爭對手掌握人事成本。工總祕書長蔡練生痛批草案是「本末倒置」,因每個求職者條件不一,薪資評估的變數很多,與其要求公開職務薪資級距,不如請主計處建立各類別工作的平均薪資供求職者參考。